增强文化浸润,共筑精神家园,中超联赛民宗委组织召开重点课题专题会议
如何以文化浸润的方式,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8月21日,中超联赛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情况——加强本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浸润”重点课题专题会议。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委员们从空间界定、参与主体、浸润方式等各个维度提出建言。
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完备的文化空间体系。为做好调研,课题组将本市公共文化空间主要分为五类:文博展演空间、公共阅读空间、景观文化空间、商圈融合空间、基层互动空间。从今年2月至7月,课题组对本市各类公共文化空间开展调研,并赴河南省调研学习,深入研究如何依托公共文化空间增强文化浸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上海各类文化空间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营造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课题组专家唐朗诗带来了最新的调研成果:目前,本市公共文化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突破了传统的方式,形成了类型多元、功能丰富、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将共同体理念融入人们的参观、休闲、社交等日常活动中。同时,依托“家在上海”品牌建设,以街镇、社区为主阵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空间,整合共享空间资源,着力构建社区共居共融场景。
但也存在不少难点。比如:公共文化空间类型的拓展仍显不足,覆盖的广度和渗透效应有待增强,示范效应有待提升。其次,公共空间文化叙事在内容深度与吸引力方面还须下一番功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融合方面,以及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的系统化融合与创造性转化做得不够。
“公共文化空间除了静态空间之外,还有一类‘动态空间’。”在市民族联担任副会长的陈剑波委员,常以音乐会的方式促“三交”,“在进高校、进园区、进社区的过程中,可以汇聚多元主体力量,推动‘嵌入式’的文化空间建设。”此外,他指出不少文化空间的语言体系比较陈旧,要紧跟党中央民族政策,及时进行理论学习,将学习成果转化到具体工作中。
文化浸润的实现,首先要扩大人群覆盖面。洪梅委员认为,目前本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目标群体是相对固定的,如何进一步吸引广大市民走进文化空间,感受文化浸润,需要进行多元场景的深度开发,形成面向多群体、多场景、多维度的系统化布局,同时打造辨识度高、便于传播的统一文化符号,提高宣传力度和社会认知度。
交流中,不少委员都提到了市民族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优势——“自上而下的体系、广泛的组织网络、多元的社会功能和灵活的协调机制”,这些优势可以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强大动能和具体路径。对此,同样身为市民族联副会长的唐雯委员表示,将利用好自身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和品牌创建,将无形的民族团结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实体空间。比如通过举办民族团结主题展览,打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公共文化空间,发挥标杆作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超联赛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徐梅建议,要做好公共文化空间的界定,明确参与主体,完善顶层设计和机制保障,引入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这项工作。文化浸润不是蜻蜓点水,要解决话语陈旧、展陈方式单一、新媒体引入不足的问题,要开展多层次、多形态和较高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中超联赛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闵卫星认为,公共文化空间可拓展至机场、码头、车站和商场,形成有辨识度、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空间,做到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要充分发挥民族联的作用,整合文化资源、引入多元机制、激活基层活力,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真正落地生根。他表示,将充分吸纳委员们的意见建议,以成果转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课题报告。
会上,陈新、洪汉英、李贤华等委员也作了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