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铺就帮扶路 民盟浦东区委积极推进“黄丝带帮教”行动
“我曾经暗淡过,是民盟志愿者老师们用爱又照亮了我。今后我一定会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用自己的光照亮迷途的人。”在一次“黄丝带帮教”活动中,矫正对象小K动情地说道。
近年来,民盟浦东区委紧密围绕平安浦东建设的实际需求,充分整合民盟丰富的专业资源,与区司法部门深入合作,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实践路径,将精准化、专业化的志愿者服务投入帮教工作中,为社会化帮教公益事业注入了新活力,给许多像小K一样的社会弱势群体带去生活的希望。
发挥专业优势,彰显民盟作为
为了建设好“黄丝带”三师助一阳光帮教社会服务品牌,民盟浦东区委将一批批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律师、社工、医生等专业人才不断导入帮教团队。民盟上海海事大学委员会主委范润华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所在学科的科研带头人,范教授日常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但他还是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帮助一位因家庭创伤而厌学的未成年帮教对象小A。范教授和其他盟员一起组成了帮教小组,为少年提供“7(天)×24(小时)”的陪伴,并主动提出邀请小A到海事大学参观,帮助他重建信心。在众人至诚的努力下,终于在初夏时节传来喜讯:小A考入了心仪的大学,也结束了长达两年的矫正期,重新回归社会。
在8年多的“黄丝带帮教”社会服务过程中,有许许多多像小A一般迷茫、彷徨、无助的矫正对象,在民盟志愿者的陪伴下慢慢走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截至2024年年底,民盟浦东区委已广泛动员近200名盟内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到“黄丝带帮教”工作中来,通过“周末课堂”等有效途径,为受助对象提供教育咨询、心理咨询、医疗法律咨询等一系列服务。优秀盟员志愿服务事迹也获得了《上海法治报》《新民周刊》等媒体的广泛报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发挥创新优势,拓展服务路径
某日,矫正对象小H按照要求,到司法所接受个别教育,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份特殊的惊喜也在等着他——民盟志愿者为其策划了一场简单又温馨的生日会。原来,在不久前的一次社区矫正活动中,民盟志愿者何淼敏锐地发现,年轻的帮教对象小H面临着就业不顺等压力,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关心。在浦东司法部门的协调之下,民盟志愿者们为他“制造”一个小小的生日惊喜,现场送上生日蛋糕、祝福香囊,勉励他积极面对生活。
民盟浦东区委在长期实践中推动“黄丝带帮教”团队不断迭代更新,将帮扶模式从最初的“一对一”升级为更加完善的“多对一”,联合教师、律师、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共同组成帮教组,为受助对象提供全面、系统、专业的帮助。同时跳出传统的教育帮扶模式,不断开发新课程、新举措,陆续推出了艺术矫正、绘画疗愈、法德润心、家庭健康工作坊、心理大师课等特色帮教活动,为受助对象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独特的艺术疗愈及全面的法律知识普及。
民盟浦东区委还组织盟员参与了区司法局举办的首场“黄丝带帮教”对象专场招聘会,为10余名帮教对象提供了宝贵的实习就业机会。在招聘会现场,盟员们为200多名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提供职业规划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帮教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从2024年起,民盟浦东区委积极谋求多方合作,不断深化和拓展帮扶渠道,成功打造了“黄丝带帮教”2.0升级版,开展了43场专题教育活动,发动了565人次的志愿者参与,惠及人群达到990人次。在司法局的支持下,民盟浦东区委还将最优秀的教师、律师、艺术教育工作者引入“大墙之内”,形成了“监矫联动”的工作新格局。
发挥建言优势,推动政策完善
建言履职也不能落下。民盟浦东区委将帮教工作与建言献策紧密结合,在增强教育帮扶效果和政策更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日前,民盟志愿者在回访一名已回归社会的矫正对象小G时,偶然得知她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的难题,如无法办理工资卡等。面对制度漏洞,盟员肩负起建言的责任与担当——俞梦琪、傅成睿等联合司法警官吴琴,共同撰写了“别让一纸通知阻断了矫正对象回归路”的社情民意信息,向上级司法部门反映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在查询大量的政策法规,找寻多个实际案例后,最终相关建议被采用。
“黄丝带帮教”行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民盟浦东区委和区司法局矫正处获得了民盟中央与司法部的表彰。青年盟员孙依婷荣获2024年民盟中央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下一步,民盟浦东区委将继续致力于构建平台、整合资源,让更多民盟志愿者以开阔的胸襟与眼界,以温暖的陪伴与关怀,帮助更多矫正对象走出人生低谷,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法治上海贡献民盟力量。